美剧《兄弟连》最后一集,刚刚解放欧洲大陆的美国大兵将在太平洋地区投入对日作战。剧中伞兵们聚集在一起观看太平洋战场新闻片的场景,似乎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有意插入的预告片。经过10年的等待,由《兄弟连》原班制作团队打造的美剧《太平洋》(《Pacific》)终于上映了。本文从军迷的视觉角度出发,对剧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和登陆方式进行点评——
《太平洋》总集数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宣战。此后,美军开始同时在欧洲战场、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作战。由于当时欧洲几乎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美军对欧洲战场的介入引起了高度关注;而浩瀚太平洋上那些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命名的岛屿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虽然美军参与亚太战场的战斗无论从时间跨度、范围、规模上都丝毫不逊色于欧洲战场,但从美国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关注来看,无论是二战期间还是战后,亚太战场都明显远不如前者。这种差异在美国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验证——以欧洲战场为背景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已经上映多年,而反映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作品却是近几年才上映《风语者》、《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 和 《太平洋》 被释放。
《《太平洋》由《兄弟连》原班制作团队打造。该剧继承了前作对细节的一丝不苟。为了演好这部剧,几位主演阅读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并参加了为期10天的新兵训练。和《兄弟连》一样,《太平洋》也分为10集,每集开头都有相应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和参战老兵的口述记忆。该剧涉及的战役包括: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第1、2集)、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的布干维尔战役以及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陆(第4集) 、1944年9月至11月的贝里琉岛之战(第5、6、7集)、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发生的硫磺岛战役(第8集)和1945年10月发生的冲绳岛战役1945年4月1日至6月21日(第9集)。剩下的第3集和第10集分别描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后海军陆战队第1师被集体安排前往澳大利亚休整以及海军陆战队战后回国时的情况。
此外,本剧依然延续了《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大背景,小人物”的剧情结构,让观众通过普通士兵的视角了解当时的战争。但普通士兵的视角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对全局做出客观的判断。比如第一集,海军陆战队晚上观看海战,希望海军干掉日本人。这场海战就是1942年8月8日晚的萨沃岛海战,这场战斗的结果与他们预想的完全相反:美军惨败,损失了4艘重巡洋舰和1艘重巡洋舰。 2艘驱逐舰严重受损,美军伤亡1000余人;而日本军舰却没有被击沉,仅损失58人。这次海战的失败,导致美军暂时失去了制海权。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海军陆战第一师无法获得补给,险些溃败。像这样的背景情况如果能通过字幕或者画外音来解释,会更容易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
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表现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轻武器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太平洋》制作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剧中的武器、服装、装备基本忠实于历史。
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陆战第一师的队员基本使用的都是一战的旧武器——斯普林菲尔德M1903非自动步枪和步枪。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加上少量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汤普森M1928冲锋枪和雷星M50冲锋枪,剧中也出现在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的副射手中使用Wincher A Sturt M1917霰弹枪向日军开火,掩护射手排除机枪故障。在这些装备中,雷兴M50冲锋枪恐怕是第一次出现在反映太平洋战争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题材的影视剧中。据退伍军人回忆,该枪的可靠性很差,不能令人满意。斯普林菲尔德 M1903 步枪是一款旋转式栓动步枪,射速较低。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表现出了许多不适合在岛屿和丛林环境中作战的缺点。由于这款枪的设计是在一战期间定型的,所以当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阵地战,很少发生运动战。重机枪通常部署在专门建造的机枪阵地上,因此机枪本身的尺寸和质量不成问题。问题。然而在太平洋战场上,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的射手和副射手却要背着分别重达数十公斤的枪身和三脚架,在炎热的丛林中行进,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更致命的是,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的火线太高。剧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场景,在丛林中行进的海军陆战队员突然遭到日军伏击,士兵们立即倒地。隐藏在齐腰深的草丛中开始反击,而机载的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却硬生生地矗立在草丛之上。如果日军不是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来保存实力,这么显眼的目标肯定会得到“优先”。另外,水冷重机枪的另一个弱点是射击时需要水来冷却。在太平洋上,许多岛屿都是珊瑚岛。珊瑚礁与土壤不同,不能储存水。比如剧中贝里琉岛之战时,由于岛上的水库被日军守军污染,连士兵们的饮用水都成了问题,水冷重机枪自然因缺水而无法正常工作。
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后,陆战第1师被集体安排前往澳大利亚休养,在此期间更换了武器。当结束休息的第1师再次踏上征程时,所有海军陆战队员都已经装备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汤普森M1928冲锋枪也被汤普森M1A1冲锋枪取代。单兵火力得到了显着提升。事实证明最不适合丛林作战的勃朗宁M1917/M1917A1水冷重机枪逐渐被风冷M1919系列机枪所取代。剧中人物之一约翰·巴斯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因紧急情况下没有戴石棉隔热手套,被M1919型水冷机枪枪管烧伤左手。在海岛战役前的新兵训练中,他们演示了如何用铁丝和煎锅木柄制作自制的M1919重机枪枪柄,并教新兵如何单独携带机枪并在行军中射击。
此外,剧中还有不少海军陆战队使用60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火箭筒和枪榴弹的场景。由于岛屿地形等条件的限制,海军陆战队在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时无法随时获得火炮和装甲部队的支援。只能依靠连、排级的支援武器。对于迫击炮、迫击炮和火箭炮操作员的培训要求一直非常严格。比如,贝里琉岛战役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日军在95式轻型坦克的支援下,对美国海军陆战队发起反攻。剧中的人物之一——尤金·斯莱奇和他的战友立即冒着随时被击中的危险,在坦克主炮有效射程内用迫击炮攻击坦克。由于迫击炮是偏转武器,射击者在射击前需要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向,计算出准确的射击要素进行设置。拍摄运动中的目标更加困难,需要测量目标的运动。速度并计算提前量。当然,尤金·斯莱奇和他的战友们的技战术水平都非常出色。数发炮弹准确地在伴随坦克冲锋的日军部队中爆炸,迟滞了敌军的进攻势头。剧中另一把强力武器就是火焰喷射器,非常适合对付躲在掩体和工事里顽强抵抗的敌军。
日军装备的轻武器在剧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最集中的一次是贝里琉岛海战期间。有日军在机场组织防御的镜头。 92式重机枪和96式89式轻机枪和89式榴弹发射器,但场景本身就值得怀疑。在争夺贝里琉岛和随后的太平洋岛屿的战斗中,作为守军的日本人通常会在防御工事或洞穴中抵御美国的攻击。不少参战的美军老兵回忆说,他们连续战斗了好几天。没有日本兵的踪影。像剧中那样直接把阵地设置在无障碍建筑物的侧面,一旦被美军发现,就会立刻遭到纵深炮火或者空中力量的打击。这恐怕不符合战斗常识。
着陆方式取决于太平洋岛屿
还有改变
《太平洋》剧中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方式也值得细细品味。
自古以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就是隔离和阻碍攻击者的天然屏障。因此,攻击方在进行两栖登陆作战时,通常会选择平缓的海滩作为抢滩登陆的地点(当然,这也是防御方的主要防御对象),以防止复杂地形对攻击部队的阻挡,并方便迅速部署兵力,打开突破口。为了配合抢滩登陆,美军当时还装备了大量登陆舰。这些登陆舰的共同点是吃水极浅,因此可以运载人员、坦克、车辆、重型武器或物资直接到海滩卸货,避免了人员被越过的风险。他很早就涉入水中,并受到防御者的火力伤害。但登陆舰的吃水浅也大大降低了其适航性。因此,较小的人员登陆艇通常像其他物资和设备一样由登陆舰或运输船携带。到达预定海域后,登陆舰由登陆舰或运输船上的起重机吊装至海上。海军陆战队员利用侧面的绳梯下到停靠在登陆舰两侧的登陆艇上,然后由登陆艇运送到海滩上。登陆海滩。剧中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展示的诺曼底登陆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然而,在太平洋,一种非常常见的海洋动物促使美军登陆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珊瑚虫。珊瑚虫是海洋中腔肠动物的一种。它们靠捕食海洋中的微小浮游生物为生。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石灰石变成外壳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每个个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大小,但它们群居在一起,一代又一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并不断分泌石灰石。这些石灰岩经过压实、石化后,形成岛屿和礁石,即珊瑚礁。太平洋战争中后期,双方争夺的许多岛屿都被珊瑚礁包围,或者本身就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珊瑚礁形成了连登陆艇都无法克服的障碍。因此,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另一种运输工具——LVT系列履带式两栖登陆车,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美国履带式登陆车的发展始于1935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唐纳德·罗布林设计了一种名为“鳄鱼”的履带式两栖车,用于沼泽地救援工作。但由于其速度太低、整体质量太大、机动性太差,无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鳄鱼的第二个改进型原型机于 1937 年制造,引起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极大兴趣。 1941年,美国海军总共订购了200辆“鳄鱼”车辆。在第二辆原型车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后,立即被命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LVT,履带式登陆车的缩写)。作为履带式两栖登陆车,LVT的出现,提高了从船到岸登陆作战重要阶段的前进速度,并且登陆后可以继续移动,保证了人员和物资运输的连续性,避免了需要避免岸上不必要的伤亡,恢复两栖战争作为理想的战争形式。
1941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LVT-1的基础上组建了美军第一个两栖运输车辆营。 1942年8月,LVT-1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战役中首次执行后勤补给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军方根据实战反馈对LVT-1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将其命名为LVT-2“水牛”两栖登陆车。在太平洋战场的塔拉瓦岛、塞班岛、硫磺岛、摩罗泰岛、林廷湾、关岛、莱特岛等岛屿的战斗中都可以看到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的身影。冲绳岛战役中,超过1400辆LVT参战,创下单场战役投入LVT最多的纪录。
剧中,海军陆战队登陆贝里琉岛时,直接从登陆舰的底舱登上LVT,然后LVT载着他们登陆。由于其两栖水路能力,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迅速成为战场上的多面手。除了用于在船只和海滩之间运输人员和物资外,它们还配备了机枪、火焰喷射器甚至轻型坦克。炮塔作为火力支援坦克,深入内部支援地面作战。类似的情节在剧中也出现过。
不过,LVT系列履带式登陆车也有缺点。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使用履带式划桨来推动自己。其速度不足10公里/小时,很容易成为岛上守军的攻击目标。加之其防护能力有限,不少LVT在涉水阶段被撞击,导致车辆相撞、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从军队缴获了多辆LVT-2“水牛”两栖登陆车。这些“水牛”在解放战争后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些两栖登陆车的基础上,1949年11月,我军组建了第一个两栖车辆团(下辖3个两栖车辆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产63式两栖坦克装备部队后,这些“水牛”才完成了历史使命。